家长求助:发现孩子有同性恋倾向怎么办?
当发现孩子性取向存在“异常”,绝大多数家长们会非常震惊和痛苦,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,不知道该怎么办好?
一、
15岁男孩,单亲家庭中长大,平时喜欢借用父亲的手机浏览网页、玩游戏。某一次未及时退出,父亲发现他浏览一些同性恋的网站、俱乐部,了解同性文化,而且还看到他受一个成年男同引诱的肉麻的聊天内容。
父亲颤抖着看完,内心非常崩溃、着急,但又不敢跟孩子去谈。于是小心翼翼地跟孩子提出,带他过来心理咨询。在咨询中,孩子吐露,他觉得自己是同性恋。
二、
16岁的女孩,喜欢上隔壁班的一个女同学,并疯狂追求对方,要对方做自己的“女朋友”。女同学很害怕,但因为对方追得太疯狂,避无可避,蕞后女同学告知了家长,家长投诉到学校。
父母跟女儿交流后,女儿觉得自己是同性恋,只喜欢女孩,不喜欢男生,表示那个女同学就是自己心中的“女神”,只要看到她的背影都觉得很舒服,看不到她就有点魂不守舍。
父母当时蒙了,不知道该说什么好。毕竟是传统家庭,他们完全不能接受这样的状况,于是不停地对女儿做工作,劝说她你是女孩子,不应该喜欢女生,应该喜欢男生。但是女儿坚持认为自己是同性恋,无法改变。在这种情况下,女儿一开始不肯进行心里咨询,父母先单独咨询后,在咨询师的指导下,父母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,带孩子过来接受心理咨询。
三、
25岁男孩,因为到了适婚年龄,父母逼他谈恋爱。父亲介绍了战友的女儿,女孩很优琇,比儿子小两岁,是父母心目中理想的儿媳妇。刚好女孩大学毕业来了广州,于是父母嘱咐儿子多上点心跟她交往。儿子听了之后,反而对女孩子冷淡了,甚至不愿意跟她来往。
父母追问儿子,被逼无奈下儿子出柜了。父母非常震惊,无法相信自己的儿子竟然是一个同性恋者。因为儿子从高中到大学期间,经常带不同的女孩子回家过夜,父母当时还为此教育了儿子,让他不能这么“花心”,怎么可能是同性恋?
他们D一反应是认为儿子在故意找借口,不愿意跟女孩来往。
儿子却坚称自己是同性恋,之前带回家的那些女孩都是他的好姐妹,他是不会与女性恋爱结婚的,让他们死了这份心。之前这么久憋着不告诉父母,是不想让父母伤心。他觉得自己对女性没有感觉,即使和女孩子交往,也是对别人的一种不负责任。
父母与儿子无法达成一致,双方都希望通过心理咨询让对方改变观念。
儿子希望咨询师说服父母,接受他同性恋的事实;父母则希望咨询师“纠正”儿子,恢复正常的异性取向。
了解情况之后,咨询师从几个方面着手。
(一)关于同性恋的解释
同性恋,又称同性爱,是一种对同性产生性爱的思想和情感,并以同性为满足性欲对象的性取向。
性取向有绝大多数群体和少数族群之别,但并无高贵和低贱之分。以前人们对同性恋有偏见,觉得同性恋是病,是性变态。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,人们对性取向的态度更宽容。
根据性质,同性恋可分为相对性同性恋和jue对性同性恋。
相对性同性恋,即我们所说的双性恋,他们不仅对同性有性爱活动,对异性也同样可产生性爱活动。
而jue对性同性恋(又称“真性同性恋”)则只是单向地对同性有感觉。
从人的性取向来看,真正的jue对性同性恋是极少数,即使很多自认为是单向同性恋的,其实绝大多数是双性恋,只有极少数是真正的jue对性同性恋者。
在绝大多数的异性恋者中,jue对性异性恋也是极少数,多数的人也是双性恋。
所以,jue对的同性恋或jue对的异性恋,都是极少数的。这一点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学习了解。
(二)同性恋的形成原因
同性恋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多样,分为先天遗传和后天因素导致。
先天即是遗传因素所致,后天则与孩子的家庭关系、养育方式、成长经历、文化传统以及其他因素有关。
在同性恋者中,有一部分人属于先天因素导致,有一些更多是后天的养育环境和成长经历导致的。比如:
(1)孩子从小在异性圈中长大,或被当做异性抚养,或者童年时代的性别偏好认知习惯错误,比如男孩喜欢玩洋娃娃扎蝴蝶结等,养育者没有引起重视,未及时正确有效地引导。
(2)在青春早期,形成了先入为主的认知
每个人在性的发展中,都会经历一个“潜伏期(同性期)”—“两性期”的阶段。有的人身体已经到了青春期,开始产生性的冲动和欲望,但心理上还处于“同性期”中(对同性更有兴趣,还未发展出对异性的兴趣)。此时有些人觉得自己很奇怪,跟其他人不一样,甚至怀疑自己是同性恋,通过网络等不同途径了解同性文化后,会形成一种“先入为主”的认知,给自己贴一个标签,然后不断地自我暗示、自我催眠,强化自己是同性恋。
(3)受到过同性恋者的诱惑或侵犯
有些人被年长或有经验的同性诱惑,有的人是通过网络上一些社交平台,或加好友见面后,被诱惑了。
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双性恋,所以跟同性的交往也会给自己带来性愉悦,加上之前从未有过跟异性互动的愉悦体验,所以当他们享受了这种同性的恋爱和性的体验后,就将性快感与同性对象联结在一起,认为自己是同性恋。
事件发生时,当事人年龄越小,越无全面判断、将多种经验加以比较的能力,也就越容易形成对某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固定看法,就如性快感与同性对象之间的关系那样。
(三)关于同性恋的调整
首先,孩子在成年之前的所谓同性恋倾向并不一定就是同性恋。若孩子处于青春期,这个期间是人一生中性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,对性信息及与性有关的资讯充满好奇,因此,孩子对于性的认知和取向仍处于探索阶段,尚未定性。
其次,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同性产生好感甚至发生过性体验,也未必就是真正的“同性恋”,需要视情况而言。
此时,适时地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,了解孩子对同性产生好感的潜意识动机和需求,是引导他们调整的有效方式。
很多人刚认为自己是同性恋的时候,都会有一个痛苦的过程。如果他已经渡过了那个痛苦的阶段,接纳自己的性取向,并且在同性文化中,与他人恋爱过,或与他人发生过性行为后,就降低了调整的意愿和动力。
如果孩子不愿意调整同性的取向,即使父母跟孩子沟通,做了很多工作之后,孩子依然选择同性取向,父母就要考虑是否先天因素?不宜太过强逼了。否则,孩子违心而痛苦地找个无辜的异性伴侣,蕞后也无法一起生活。而有些孩子在高压下会选择逃离父母,更有极端者在焦虑抑郁中放弃自己。
因此,父母在跟孩子沟通无果的情况下,要学会消除偏见和误解,接纳孩子的性取向,特别是遗传因素所致的孩子,要充分的理解与支持。无论孩子是同性、异性,还是双性恋,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幸福、快乐,有一个快乐的人生。
然而,绝大多数中国家长都很难面对和接受子女是同性恋的事实,都希望孩子调整。这种情况下,蕞好的状况是父母跟孩子好好沟通,得到孩子的理解与配合,而非强逼,只有孩子有调整的意愿,才会有良好的调整效果。咨询中过来的孩子,大多是因为自己的同性取向不被父母接纳,也有一部分因为自己本身接受不了同性恋取向,或主动、或被动地过来接受心理咨询的帮助。
若同性恋的倾向是遗传基因所致,是不可调整的。若是成长经历、环境因素引起的同性恋,如果其在生活中感到痛苦,或有意愿调整性取向的,是可以通过深度的催眠进行调整的。若选择调整,越早调整,效果越好。
通过持续的深度催眠,当事人能够建立对异性的性兴趣,成年后可享受愉悦的异性性体验,达成自己与父母的意愿,正常恋爱结婚生子,收获婚姻的幸福和家庭的美满!
温馨提醒,当您或孩子出现情绪、学习、行为、人际等心理问题,或你们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wap.020xlx.com,切勿延误而失去了治疗时机! 如您遇到婚姻感情等困境时,可以联系m.020ljx.com,您的困扰有我们的专业帮助!